社友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标题: 鬼谷子与易经:唯有以道御术,方可通行天下!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2-1 20:50
标题: 鬼谷子与易经:唯有以道御术,方可通行天下!


鬼谷子变动阴阳的旷世高人
鬼谷子,名王诩,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鼻祖 。隐居鬼谷,常入山采药修道,称鬼谷先生,其学派为老学五派之一。鬼谷子的师父是尹喜,尹喜的师父是老子。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格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鬼谷子的言传身教。
《鬼谷子》一书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研究的精华,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力求“变动阴阳”,讲究顺应时势、知权善变,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历来被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为历代政界、商界人士之所必读。



鬼谷子与易经暗藏天机
1“鬼谷子”三个字,就是易经的一卦
“鬼谷子”这三个字就是卦象。
《易经》六十四卦,坎卦的意象里包含黑夜,鬼是夜间出入之灵,所以用坎卦代表鬼,“鬼”字应该是坎卦。
坎的意思是低洼之地,“谷”字也应该用坎卦来表述。
坎卦的意象里还包括子时,“子”字指向的也是坎卦。
所以“鬼谷子”三个字,对应的正是易经的坎卦。
坎卦的卦象为水,而水有三种德行:
第一,水有纯净纯洁之德,我们洗澡需要用水,洗脸需要用水,漱口需要用水;
第二,水有奉献之德,它滋润万物,使大地万物繁茂;
第三,水有谦下谦让之德,水往低处流,遇到障碍就绕行,都是这种德性的体现。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既代表一种崇高的德行,又代表一种高明的智慧。这就是“鬼谷子”三个字的真正寓意。
“坎,陷也。”坎卦又代表危险,这告诉我们鬼谷子具有奇谋妙计,以险治险来达到维护天下和平,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2鬼谷子智慧,是坎卦智慧。
鬼谷子隐居的“云梦山”三个字,又是易经的两卦
鬼谷子隐居在鬼谷,鬼谷则在云梦山。
坎卦的意象,在天上为云,在空为雨,在地为水,在山为泉,在人为血,所以“云”是坎卦。我们既然做梦,就入眠了,也应该用坎卦来表示,所以“云梦”两个字同样属于坎卦。
“山”是艮卦,那么“云梦”和“山”组合在一起,就是山和水。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渊明曾经根据山和水、艮卦和坎卦写过一首诗: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壶茶。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由艮卦和坎卦组合成的卦,一个是水山蹇卦,一个是山水蒙卦。
水山蹇卦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化腐朽为神奇,化凡夫为神圣,就要经过艰难蹇止的心路修行,一定要做到蹇卦大象辞里边告诉我们的,“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要慎独内省,要长养我们自己的德性。
而山水蒙卦,其大象辞则告诉我们,“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人要以果断的态度和行动去修德、养德、积德、累德,因为“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出圣贤。”
“云梦山”这三个字不得了。
我们说伟大的人物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要有高山那种崇高的德性,易经让我们怎么做呢?“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要提升我们的德行,扩充我们的事业。
鬼谷子,似乎就应该在云梦山修行。



3《鬼谷子》的核心宗旨,还是易经的一卦。
《鬼谷子》的核心宗旨是什么?便是十四篇中的“捭阖第一”。
捭阖的本义是开阖。捭就是拨动,阖就是闭藏。《鬼谷子》认为一开一合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纵横家以开合之道作为权变的根据。
“捭阖”两字出处在哪呢?孔子在《易经·系辞大传》里边告诉给我们: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把门关起来叫“阖户”,把门打开叫“辟户”。鬼谷子为什么不说“阖辟第一”,而说“捭阖第一”?因为开为阳,闭为阴,“阖辟”是阴先阳后,“捭阖”则是阳先阴后。
为什么把阳放在前边、阴放在后边?因为阳是善、是美,是光明正大,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捭阖第一”,六十四卦里“第一”的是乾卦,乾卦代表的也是阳。
所以鬼谷子当年没有把篇名定成“阖辟第一”或“阖捭第一”,而是“捭阖第一”,是告诉人们:学兵法,学谋略,要光明正大,要坦荡无私,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鬼谷子+易经以道御术,通行天下
《易经》是“道”的最高代表,《鬼谷子》则是“术”的最高代表。鬼谷子与易经的相通,指向的正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以道御术”。鬼谷子弟子们的不世成就,则告诉我们,唯有以道御术,才能通行天下。
《鬼谷子》以捭阖为根基,讲的还是天地阴阳之道。人人都想口吐莲花、妙语连珠,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拜服在自己脚下,如何实现呢?那就得学捭阖之术。精通捭阖之术,往小了说可以成就事业,往大了说则可以定天下、断天下、成天下、立天下。
但是不要忘了“捭阖第一”,要有阳德,要有正气,要坦荡无私,要光明正大。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什么最后没有善终?因为他们没有真正遵循师教,真正按照老师教导他们的去做,没有做到用平生所学去开天下、成天下、断天下、平天下、利天下、美天下。他们想的还是一己之私,为的是个人的富贵和出人头地。
他们只会运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术”,但是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参透老师传给他们的“道”——走人间正道,方可稳固长远。
做事成事,都离不开术,但是不要忘了大根大本之所在。只有“以道御术”、以道德来驾驭智巧,才能善始善终。
如何养成道德?古人告诉我们,“积善成德,积德成道”,善行的累积就是德,德行的累积就是道。
所以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道贯天地万象主,德是人间富贵根”。



《鬼谷子》十大经典语录领略世间最顶级谋略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谋略之道,捭阖之术,时机不到要深深隐藏,等待时机。一定要等时机到了,再开始谋划运用。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捭”是指言说,“阖”则指沉默。言谈的技巧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无非是或言或默。



01
从现代交谈技巧来理解,“捭”即言语诱导,其目的在于拨动对方的心弦,使其打开心扉,吐露真情;“阖”即沉默静听,对于对方的话,不打断,不反驳,以利于保持对方的谈话诚意,从而摸清对方的内心真情。
常人之交谈,尤其是想游说进言,只知滔滔不绝地说,不知耐心仔细地听,殊不知听之重要,决不亚于说。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对对方的话稍加反驳,诱导他做进一步地阐述,以求得其实情,最重要的是了解其根本宗旨。
这里的要点在“微排其所言”。在交谈过程中,对对方的话稍加反驳,可刺激其好胜心,激发其进一步表达思想的冲动;而激烈的反驳则有可能使对方闭口不语,此为摸清真情之大忌。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02
打算捭阖的运作,最重要的原则是周密,而周密之中最可贵的是不能忽略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因为它与事物变化的规律是相伴随的。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祸患常常隐藏在细节的疏忽中,必须谨慎、细致。
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
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关系亲密的,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会有部分人受害。
这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居心做事要正派,才不会反受其害;二是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共事,才能成事。



03
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
事物变化会生出事变,有事变就生出计谋,有计谋就会有筹划,筹划产生议论的基础,议论产生不同的说法,不同说法之下会产生权衡,权衡后得以确立规章制度,因而就能用来制约事物。
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无论是成事还是计谋,给予是最大的原则。只有给予,才能收获更多。
刘邦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就是因为敢不断地给予,敢于共天下,才得到众多人才,天下归心。韩信论及项羽的失败原因时,就是说他做不到如此。靠严酷、靠自私、靠位置都不能够成就领导力;给予为主,才行。
给就是要,予就是得,老子所以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给予得的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04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与智者言,智者千论,必有不涉,故以博来与其交谈,一可补智者之短、充智者之缺,二更可显我之见识。
面对博者,我们应与之辩,因为越博越可能存在研究不深的问题,这就是他的软肋。
面对善辩、口才好的人,管他巧舌如簧,任他滔滔大论,不用怯懦,无须胆颤,只须抓其主旨、捉其要害,只用三言或两语道出其本意,再以四言或五句揭露其短处,就是最得力的要领。
与贵者言,需要从气势上高于和压住他,不卑不亢、收放自如,才能让其另眼相看。
与富者言,要显示自己思想的高明和追求的高尚,这些往往是富人所不具备的。
与贫者言依于利,世间真正能做到“贫贱不能移”的不多,对贫者以利引诱,必有效果。
与贱者言依于谦,低贱之人并非都是无才之人,他们也往往更加自尊。若因为他的潦倒、贫贱和卑微而看不起他、不予帮助,甚至投以冷眼,不仅不德,也容易遭人怨恨、落人口舌。



05
与勇者言,处处显柔显弱必然更被看不起,而应该以敢应敢,以勇对勇,才能促成英雄惜英雄的效果。
与愚者言,应该尖锐直接,尖锐才可以刺激他们,直接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并且在气场上让他们畏服。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风向就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就是势。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清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已经完全掌握苏、皖、赣三省的政权、军权和财权,王闿运试图说服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养寇自用,不急于攻灭太平军,将天下大局逐渐导向三足鼎立之势。清王朝根基已朽,大厦将倾,太平天国内耗严重,唯有湘军的势力如日中天,先坐观成败,然后徐图进取,最终收拾残局,江山之主即可由爱新觉罗改姓为曾。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参思维可以裨补西方理性至上思维的缺陷,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思路。
从道法自然到天人合一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精确地概括了殷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历史上每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最后必定要体现在制度与文化的革新上,殷周之际社会变革体现在文化更新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传统天人关系的革新与重构,其结果是到战国末年形成天人相参思维。天人相参思维的早期逻辑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由天命至上向道法自然的转变、由道法自然向天人合一的演进。
在西周以前,天是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的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主宰。经历殷周之际的社会历史剧变之后,周人深刻反思商朝失败原因,认为殷商由于不行德治而失天命导致灭亡。殷鉴不远,故西周时期特别重视天命观念。随着周人理性思辨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尚书》提出了“天命靡常”的疑问,开始对天的神圣属性产生怀疑,进而提出“以德配天”的新思路,打破了传统天人思维中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并重的均衡。随着以宗法制为基础的西周家天下权威的日渐衰落,这种天命怀疑论思潮不断发酵,人们开始逐渐以理性为工具,对神圣主宰之天的权威进行全面的祛魅运动。这种思潮发展到极致,由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完全褪去了天的神圣外衣,让其从属于道与自然,在天人关系中完成了从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共同作为人与自然的主宰向理性之天单独作为人与自然主宰的转变。此后,法家更是进一步把理性原则功利化。
然而,神圣传统的失落,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底线的失守。正如孔子所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上被双重放逐天外。痛定思痛,思想家们开始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对理性至上进行反思,为恢复社会稳定与心灵宁静寻找新的理论根据。
孔子通过恢复周礼,开启了重新寻找历史人文传统中合理因素来服务于时代需求的先河,同时提出仁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新观念,为理性与传统的和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进一步寻找失落的崇高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处于理性至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子罕言性与天道”。他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伦理与秩序的重建。
孟子继承孔子恢复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进一步从思维观念重建的角度提出“尽性知天”的思路,将知天(即把握天道)作为人类性善修养的归宿,这样就为孔子发轫的伦理重建运动寻找到了精神家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理性思维与神圣意识重新找到和解之道,以此来救治理性滥用对世道人心所造成的破坏。孟子的智慧被后世学者继承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述,成为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的标志性理念。
从天人之分到天人相参
发轫于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实现了对理性滥用反思的理论突破,在此基础上,以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对理性至上思维进行清理与修正,将天人合一观念内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原则中,形成了天人相参思维。
荀子对天人相参思维的论述,从提出“天人之分”观念开始。长期以来,人们望文生义,把荀子的“天人之分”错误解读为“天与人相分离”,进而引申出“人定胜天”理论。其实荀子从来没有说过“人定胜天”,他只讲天人相参。准确理解荀子“天人之分”的关键在于“分”之含义不是动词“分离”,而是名词“职分”,因此“天人相分”是指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责,要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行,天不能随意降祸赐福于人类,人也不能影响天的正常运行。荀子的天人之分,既保留了经过孔孟反思界定的理性思维革命的成果,又重新确定了理性使用的范围。
完成对理性使用范围的重新划界后,荀子又将人的主体性引入天人关系思维中,形成天人相参思维。这一过程又分为两步:首先,在界定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出天地人之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指出天有四时变化,地有万物出产,人能治理社会,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其次,突显人的主体性:“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就在分清天地人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人可以与天、地相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要合理利用理性来处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荀子论述的天人相参向上将理性原则注入到神圣之天中,使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重新握手;向下将理性原则转换成礼义之统,注入到人的主体性觉醒中,从而使人的主体活动在把握好自我界限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天地人和谐互动,共同发展。
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式天人相参思维,可以在把握好自然界永恒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在与自然界的共生互长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发展。这一模式可以为解决由启蒙理性所引发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思维智慧。
天人相参与现代化弊病的中国式救赎
肇始于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使人类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迅速转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受到自然的反抗。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现代化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日渐严重的生态危机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些现代化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在启蒙理性主导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这种理念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传统的反动:在摆脱中世纪神学思维束缚后,启蒙理性进一步解决西方二元对立哲学传统造成的物我两分,采取了人对物的主—奴式思维,用人的一元主宰思维强行弥合了二元对立思维,从而在带来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二元对立与一元主宰交错影响下的西方思维所形成的困惑,中国式的天人相参思维提供了一种三元生成的新思路。在这种三元生成思维下,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关系被扩大到人与天(道)、人与自然(地)的三方二重关系链条中。这样就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多了一层人与天道(包含神圣性与理性的双重内涵)的关照,就可以避免片面追求效率而牺牲长远利益的弊端;同时,人作为天道与自然的中介,主动把握二者的不同规律,然后共同参与天道与自然的变化生成过程,保留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觉醒的思维进步成果。
  陆九渊有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始作俑者,康德说:“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表达了与中国传统天人相参思维同样的精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古今中西的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创新思维。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曾国藩没有听从王闿运的劝导,可以说是知时识势。天下兵乱已久,人心思定,若是为了一己之野心,冒天下之大不韪,来一场豪华型政治大赌博,若是不成功,结局将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不如安分守时,功成身退,则是天下黎民之福!
以上图文如未注明原创的,均来自于网友提供资料和网上搜集整编。如有侵权或需要修改的地方,请告知!            





欢迎光临 社友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http://cpfw.sseu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